地调院召开2021年度地勘成果汇报暨成果资料展评会
为全面总结2021年地质勘查成果,系统梳理各类成果资料,搭建各专业相互学习平台,加强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培养,展示新时代地质人精神风貌,总结地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时期地勘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方向。2022年1月6日-7日,地调院召开2021年度地勘成果汇报暨成果资料展评会。会议由技术部组织,总工程师薛万文主持,院长王秉璋、党委书记王志成、副院长宋泰忠、副院长王涛出席,各专业所技术人员参与,专家委员会对成果汇报进行现场点评、指导。

本次会议内容主要分为成果汇报,原始资料展评,专家委员会打分及总结三部分。成果汇报以多媒体演示文稿(PPT)形式对资料综合整理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识进行汇报。原始资料展评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其中包括展板展示,野外资料展示,成果资料展示:区调所3项、自然资源所2项、矿产所5项、物化探所2项、遙感中心3项、地研所1项。成果资料展评主要以原始资料质量及完整性,原始资料数据规范性、及时性,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质量,绿色勘查等方面进行检查评分,同时为技术人员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达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通过专家组打分,专家委员会确定,最终评选出原始资料优秀项目组9个。一等奖1项:青海省格尔木市大格勒沟南萤石矿调查评价,二等奖3项:1.青海省大通县城关镇1∶1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项目、2.青海省乌兰县沙柳泉地区1:2.5万地球化学测量、3.青海省格尔木市铜金山钨及滑石矿普查,三等奖5项:1. 青海省天峻县贡卡休玛地区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2.青海省海东市湟水河流域地质遗迹及旅游地质调查评价,3.青海省自然资源要素与生态状况一体化遥感监测应用平台,4.青海省东昆仑地区高光谱蚀变矿物识别与找矿预测研究,5.青海省天峻县茶卡北山地区锂铍矿普查。优秀个人10名,矿产所3名:马林、马炳春、郭宏杰,物化探所1名:韩晓龙,区调所3名:缑明亮、保广普、张海龙,自然资源所1名:梁坤先,遥感中心2名:马世斌、杨雪松。

专家组点评环节,副院长王涛认为本次会议是2018年以来规模最大,学习领会、拓展知识最全面的一次会议,项目组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达到了预期效果。目前,转变思路与导向。专业分工和协作模式已形成,水工环工作已开展,专业领域逐步完善;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初步见效。希望全院职工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三光荣”的初心和使命。
副院长宋泰忠进行补充强调,区调工作已转变思路,技术和能力大幅度提升,存在问题学习程度不足,缺乏区调综合型拔尖人才等问题,针对主要问题在2022年,抓重点,创思路,强能力,求进步。
总工程师薛万文进一步要求,全院2021年虽然地质工作总量优秀,工作规范性大幅度提升,但存在成果梳理滞后,野外工作部署欠妥,野外资料收集不全面等问题。要求全院技术人员加强质量精益求精意识,推进质量监控体系,加强项目预算管理,生产质量管理,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技术培训等。
党委书记王志成宣读了评选结果并指出,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2021年地勘成果显著,希望继续讲好“三光荣”故事,发扬“三光荣”精神,再接再厉提升地调院的品牌效应。
院长王秉璋作总结发言:“十四五”规划第一年地调院人才优势、区调优势明显,虽在夹缝中生存,却践行了中国地调局区调和科研的结合之路。地学旅游,技术实力得到了文旅系统的认可,名声响亮。
自然资源调查“根正苗红”向专业化迈进,形成综合性专业队伍。自然资源加强专业和业务交流,水工环主动与遥感结合。
物化探成果显著,对找矿支撑作用明显,但化探要注重人才培养,物探要加强技术。
遥感中心人员较少但承担了省上重大责任且成果显著,技术实力雄厚,高科技队伍,在转型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矿产所“浓墨重彩”,院经营收入的主要贡献者,成果丰硕。科学找矿初露倪端,科学家型的地质人才初步显现,探索了新时代发展的新路子。
地研所,优良传统和新时代科学技术有效融合,科技进步促进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在引领方面作用显著。
自然资源卫星体系“两个中心一平台”建章立制,协同共进,成果喜人。
院长王秉璋强调,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是地调院发展的核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多专业融合优势,要团结互助,要抓“爆点”,要经常巩固优势,加强成果创新与高端人才的培养推荐,提高行业的认知度,为地调院稳中求进做好铺垫。
供稿:杨鸿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