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分遥感技术助力我省易地扶贫搬迁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之年,也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近些年我省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致富的民生政策,通过各种精准扶贫政策,因地制宜,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向全省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卫星遥感中心,依托国产高分卫星数据保障能力,通过卫星的视角,介绍下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6例典型的案例。
1、海东市互助县班彦村
2017年1月班彦村5社和6社的村民出陆续从沙沟沟脑的旧址整体搬迁到了离互助县五十镇只有三公里左右的102省道旁的班彦新村,村民们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拔掉了穷根,摆脱了困扰几辈人的“六难”窘境,踏上了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为了让新搬迁过来村民增收,当地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光伏产业、地质文化乡村旅游等产业。
.jpg)
.jpg)
高分遥感影像上可见新村面貌整齐划一,规划布局合理,房屋排列整齐,房顶上都统一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板,居住区的东侧建造了统一的八眉猪养殖基地,新村的西南角规划了蔬菜瓜果大棚,发展采摘业和农家乐。通过多期遥感影像的对比,班彦新村的扶贫政策执行到位,易地扶贫搬迁的进度和精准扶贫的成效显著。
2、湟中县田家寨镇易地搬迁扶贫
田家寨镇易地搬迁扶贫项目涉及田家寨镇大卡阳、小卡阳、马昌沟三个村子的194户,搬迁到了镇政府驻地东侧的一块开阔空地上,经过多年的开工建设,一座座房舍整齐排列,村里广场建有凉亭和公共卫生间、医务室、学校,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整个新村规划布局合理,整齐划一,从2016年-2020年的多期影像来看,新村建设由南向北逐年按规划推进,道路和其他的配套设施也同步建设。
.jpg)
.jpg)
3、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
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借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县内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7个乡镇30个村农牧户251户946人集中安置在了德吉村,在新址上开发了花海项目、光伏电项目、水上游乐园项目,在家门口靠自已的劳动就能脱贫致富。
从影像上可见德吉村紧邻黄河,这种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如今,该村依托黄河水利风景、气候、海拔、交通便利等优势,在黄河东岸建成了休闲广场、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旅游后续产业项目,通过GF1和GF2多期影像对比,近几年德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jpg)
.jpg)
4乐都城区附近的七里店新型社区安置点
乐都区涉及芦花乡、马营乡等7个乡镇1890户农户在易地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告别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迁至乐都城区七里店新型社区安置点,彻底改变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面貌,住进了现代化新农村。这里有配套的学校、商场及公共服务、围墙、大门、水、电、绿化、路灯等附属设施,交通十分便利。从GF2影像图上可见在七里店新型社区新址上,房屋整齐排列,棋盘式路四通八达,学校建在居民生活区附近,解决了村里的孩子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
.jpg)
5、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
安多民俗文化村是兴海县2017年开始实施的易地搬迁脱贫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00公顷,投资近1亿元,可解决兴海县子科滩镇、曲什安镇、唐乃亥乡、温泉乡和龙藏乡五个乡镇的1200户农牧民搬迁入住和后续产业发展,该搬迁点集休闲旅游、牧业体验为一体,在住房、体育场、农家乐及民族传统手工艺店铺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突出藏族民俗风情。
从GF2影像上可见一排排具有民族风格的藏式小院规划有序,水泥道路、街道整齐划一,村子中间修建了大广场,为牧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满足牧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历年的遥感影像上可见安多民俗文化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迁,见证了兴海县脱贫攻坚的过程。
.jpg)
6、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陶尔根家园
青海省德令哈市最大的游牧民定居点——陶尔根家园,目前居住着德令哈市4个乡镇、13个牧业村的891户3600余民牧民群众,其中蒙古族占95%。从GF2影像图上可见在平整方正的新址上,建设整齐的安置房,篮球场等健身娱乐设施较齐全,棋盘式道路较发达。新址提供了新的定居点和养殖基地,还为小区居民建设了办事服务楼、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等配套设施,让长期居住在园区牧民能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勤劳致富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供稿:地调院杨雪松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