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own.admin5.com
信访举报
       友情链接 更多...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自然资源部
· 中国地质调查局
·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
·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便民服务 更多...
· 天气查询
· 西宁住房公积金网站
· 西宁市交通违章信息查询
· 西宁公交查询网
· 列车时刻表
 
        本站首页  → 新闻报道  →  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 靠智慧揭开“三稀”面纱 ——奋战在世界第三极上的地调尖兵
信息来源:党群部 发布时间:2023年2月12日 访问频度:2373

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 靠智慧揭开“三稀”面纱

——奋战在世界第三极上的地调尖兵

 

稀有、稀土元素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对稀有稀土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遵循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思路,逐梦“三稀”资源综合研究领域,用地调人的智慧和勇气勇攀高峰,把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三稀”矿成矿规律、找矿预测的理论研究水平提升了一个新台阶,先后发现茶卡北山大型铍矿床、草陇锂铍矿点、大格勒铌矿点,发现大大拓展了青藏高原稀有、稀土矿的找矿空间,具有重要的地质找矿和战略意义。

世界第三极上的地调尖兵。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简称:地调院)始建于1998年3月,2018年9月加挂“青海省地质矿产研究院”和“青海省地质遥感中心”牌子,作为我省唯一一支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估为A级项目承担能力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拥有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青海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设有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自然资源调查所、矿产资源调查所、物化探研究所、卫星遥感中心、科研部等专业技术部门拥有青藏高原北部关键矿产成矿作用及找矿突破创新和青海省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创新两个团队

该院主要承担地质科研,全省自然资源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应用和服务,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评价和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等民生地质勘查,地质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和应用推广,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地质调查社会化服务等领域。

2022年初,原省委书记信长星看望地调院地质矿产专家王秉璋时,肯定了他在行业领域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并勉励要结合省情实际、优势特色和产业基础,在地质资源勘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法治青海建设等方面持续用力,把论文写在高原大地上,助力新青海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地调院现有在岗职工21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4人,正高级工程师7人,副高级工程师53人,工程师91人,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33人;博士2人,硕士46人,本科生164人。

近年来,培养博士后7名(含在站4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6名;“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10人次;“创新创业”团队2个,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名,国土资源部优秀专家1名、国土资源部领军人才1名;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1名、银锤奖2名,金罗盘奖2名;获得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名;获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专家称号2人,荣获青海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1名、地质填图科学奖1名;青海省政府优秀专家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名。

近五年,区域地质调查以国家紧缺战略性矿产及新能源为导向,在祁连、柴北缘、东昆仑承担1∶2.5万和1∶5万专项地质调查7项,系统总结了新时期填图方法,核心技术日趋完善,继续推进区调+科研的工作模型,解决重大地质问题的能力稳步提升,在重要成矿带关键矿产成矿环境调查研究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在祁连、柴北缘、东昆仑地区新发现锂、铍、钴、镍、金等矿(化)点94处,圈定出成矿远景区21个、找矿靶区52个,新提交预查地19处,总结了重要成矿带关键矿种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评价了找矿潜力,有力支撑了找矿工作的持续开展。

矿产勘查硕果累累。发现并评价超大型矿床1处(铜金山滑石矿床)、大型矿床2处(茶卡北山铍矿床、大格勒萤石矿床)、中型矿床6处(拉陵灶火中游铜多金属矿床、二道沟钨矿床、黑刺沟金矿床、那西郭勒铁矿床、沙柳泉铷矿床、小南川铁矿床)。逐步实现了从拉陵灶火、昆仑河地区向茶卡北山、大格勒地区、赛什腾等地区矿产勘查重心工作的转移,引领并推动了我省在硬岩型锂铍矿、碱性杂岩—碳酸岩型铌磷矿、镁质大理岩型滑石矿的找矿工作,推动了全省重点成矿区带关键矿种成矿环境研究。

五年累计提交普查基地7处、矿产地6处、可供开发矿产地2处。累计提交滑石矿石量1.38亿吨、铁矿石量1.3,亿吨、石墨矿物量105.8万吨,金资源量6992.25千克,钨2.87万吨、铜铅锌4.86万吨,锂1.59万吨,铍1.1万吨,铷3686.71吨,铌1.9万吨,萤石101.8万吨。

物化探工作支撑勘查选区与找矿勘探成效显著。在重要成矿区带开展了1∶2.5万地球化学测量共计15项,圈定异常655处,新发现锂、铍、钴、镍、金、铁、铜、钨等矿(化)点125处,圈定出找矿靶区52处,新提交预查地23处,为选区立项、矿产勘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助推了茶卡北山、大格勒等一批关键矿产资源基地的形成。2020年首次承担了青海省牧草地土壤质量调查,实现了传统化探工作向生态环境领域业务拓展的零突破,支撑了找矿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取得。

卫星遥感技术发展和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利用“自然资源青海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和“青海省遥感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创新平台,实现了卫星大数据综合管理、影像自动集群处理、专题信息提取与评价、信息共享服务与综合展示全链路、业务化的一站式服务,有力推动了卫星遥感大数据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集成以及卫星数据在青海的规模化、产业化应用。高效服务于省级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德令哈市、大通县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以及湟源县、同仁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工作,填补了我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的空白,为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以及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撑,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海西州多地的矿山生态修复及巡查中开展违法图斑核查工作,提高了地方政府矿山巡查效率。

地学旅游服务成效明显。培育了全省地勘单位中首个地学旅游调查研究团队,促进了地勘行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领域拓展,引领了青海省地学旅游领域科技创新,首次在全省调查评价出重要地质遗迹500余处、古生物化石产地100余处、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地质遗迹集中区20余处,规划地学旅游路线20余条。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保障了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顺利实施,调查评价出各类各级文化和旅游资源16193处。

依托地学旅游调查研究成果,协助地方政府成功申报了同德石藏丹霞国家地质公园、都兰县巴隆乡科尔村火山岩柱状节理群旅游景区和茫崖市“星光大道”网红景点。成功申报了中国地质学会认定的地学科普研学基地1处、省内首条精品地学研学路线1条,开展各类地学科普活动20余次。协助地方政府编制了3处地质文化村(镇)申报材料。开展了三江源、昆仑山、青海湖国家公园资源调查。成果有效服务了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公园省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促进了青海省地质遗迹及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进程。

水工环调查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有效保护了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德令哈、大通县、湟中县等重点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完成了1∶1万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区划项目2项、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项目2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详细勘查项目2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5项,发现地质灾害点958处,建立健全当地群测群防体系,为防灾减灾控灾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完成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5.22 Ms7.4地震”地表破裂系统调查,查明了地震区活动破裂系统以及发震断裂和动力学过程。

科研工作全面提升,2022年完成的青海省新一代地质志系统总结了全省近20年来的最新基础地质成果,被中国地质调查局授予“《中国区域地质志》优秀省级编纂组”荣誉称号。牵头完成的青海省区域地质矿产志,提升了矿产地质研究的科学水平,为新时期找矿工作提供科学理论支撑。提出的青海省“六带一区”的稀有金属成矿构造格局,为进一步在我省开展稀有稀土找矿提供了基础依据。完善了的东昆仑地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成矿系列,优选找矿靶区17处,为进一步找矿方向提供了技术支撑。柴周缘地质构造特征与成矿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重塑了柴周缘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的历史,有利推动力柴周缘找矿工作的开展。

近五年共计发表学术论文总计180篇(SCI论文10篇,EI论文15篇,中文核心39篇,科技核心64篇);获得专利20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24项。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4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逐梦“三稀”矿产的先行者。2019年,“青海省格尔木市大格勒沟地区1:2.5万地球化学测量”项目招标前,1:50万、1:25万及1:5万化探扫面,均多以“弃点”为结局。1:2.5万地球化学测量完成任务都会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能出成果更是难上加难。然而,正是因为地势的险峻,阻挡了多数人的脚步,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机遇,技术人员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具有稀有稀土元素潜力,全院上下决定拿下这个“烫手山芋”,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到标书编写、投标中标,一步一步,稳打稳扎,最终接下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2019年通过15次异常艰难的小搬家(地质人对突击施工的通俗称呼:在车辆不能到达的地方用人力、牵马或是徒手背着小帐篷、睡袋及物资等走上十几公里到另一个营地驻扎,然后以极短的时间(一般是几天时间)在驻扎地附近突击施工),克服巨石林立、瀑布当头、悬崖断后、洪水频发的的工区环境,吃着混水煮挂面,住的旅游帐篷秉,承着最朴实的地调人作风: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就是生命。

项目负责谭运鸿以身作则,在野外经常带头跑最远的路线,用实际行动加快工作进度,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有一次左后脚跟受伤后单脚行走,仍打着石膏坚持在项目上主持工作,细心严谨、以身作则是他最大的特点,同事都说谭运鸿就是一个一心一意干工作,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业技术型人才!由于野外没信号,其父亲病重无法联系到他,只能把电话打到院里,院领导得知消息后组织人员连夜进入无人区安排谭运鸿回湖南老家看望父亲,但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却成了谭运鸿心中永远的遗憾和伤痛。一个不畏艰难险阻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地质事业奋斗的人,一个从未对生活屈服的人却留下了泪水……

经过将近8个月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支仅有36人的“80后”化探队伍,终于完成374.8平方公里的调查任务,保质保量提交了7678个样品,以优异的成果见证了地调人的赤胆本色。地调院正是这样一群人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着坚实、有利基础保障和专业的技术支撑,才会有大格勒的稀有稀土化探异常,才会有找矿靶区,才会有预查项目,才会有稀有稀土矿化碱性杂岩体的发现。

2021年综合利用物化遥技术和成果,在大格勒地区开展矿调项目。领导带头扎根野外项目组统筹指挥,合理部署,亲身上阵,带领技术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青海省格尔木市大格勒沟西-大水沟东地区稀土矿调查评价”项目负责袁博武作为院80后技术人员里的中流砥柱,在工作中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不畏艰辛的勇气和厚积薄发的实力,啃下一块块硬骨头。他1岁的女儿被确诊为脑瘫,整个家庭的压力都落到他一人身上,作为地调院这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中的一员,院职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袁博武家庭勇克难关,这让他对地质工作的热爱更为深厚。妻子为了支持他一心钻研专业技术,放弃工作,从西宁回到西安带孩子看病,从此幸福美满的一家却过上了分居两地的生活,但这丝毫不影响地调人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对理想目标的追求。自袁博武扎根大格勒地区以来,时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积极配合院领导的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全院共同努力下大格勒地区初步估算Nb2O5推断资源量1.98万吨,共生磷灰石矿石量560万吨,已达中型矿床规模。

2022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地调院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以基层地勘生产单位身份参与二次科考的单位,与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承担、院长王秉璋负责“典型地区岩石圈组成、演化与深部过程”专题研究子课题,再度踏上大格勒地区,用新型科研技术解决项目组找矿难题。在4000多米的海拔上,没有坚强的意志是进不去大格勒工区的,更是走不回驻地的,平均单趟步行30多公里山路,跨过寸步难行的纵横沟壑,全凭坚强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勇气用身体把一袋一袋的样品从怪石嶙峋、山势陡峭的大格勒工区扛回驻地。

目前,围绕青藏高原东北部伟晶岩型Li、Be、Nb、Ta等国家紧缺战略性矿产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三江北段称多地区新发现印支期稀有金属(Li、Be)和W、Sn成矿相关的花岗岩-伟晶岩带;青藏高原北部青海乌兰地区新发现一条印支期稀有金属(Li、Be)成矿相关的花岗岩-伟晶岩带;东昆仑大格勒地区首次发现碳酸岩-碱性岩型铌、钛矿(化)体;柴北缘、东昆仑、三江北段成矿带解决了稀有、稀土等关键矿产的成矿地质环境问题,有效指导了关键矿产的突破。

这些年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地调院专业配置齐全,协作能力强悍的团队,离不开领导深谋远虑的决策和以身作则的表率,更离不开职工精诚合作,同心协力的作风,为了共同的梦想,发挥地质人的智慧,凝结地调人的勇气,翻越了一座座高山,跨过了一条条沟壑。

党建引领夯实坚实的堡垒。在省地矿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地调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战略,依据“科研引领方向基础支撑目标成果指导找矿”的 发展新理念,秉承地质“三光荣”优良传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奖励。

2020年通过了全国文明单位复审荣获2016-2018年度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获2019-2021年度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荣2017-2018年度青海高原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1人获得2020年第23届“青海五四奖章”。1人2018年青海省“最美老干部”荣誉称号。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迈上乡村振兴路中帮扶化隆县德恒乡贫困户米面油、化肥等各类物资共计44.83万元投资若索村牦牛养殖业58万元,收益3.8万元帮扶最低生活保障的遗属和离退休职工,发放救助慰问金累计100.18万元。

这些年,有目标,有成果;有付出,有回报;有实力,有担当;有传承,有创新。一步步走来,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座山,一条条河,都有地调人的身影。矿藏如乐奏山谷,我辈识谱做知音:看那用脚步丈量的高原海拔,看那用智慧探明的矿产分布,看那用血泪融化的雪域山峦,那看用真情凝结的地质情怀,这是地调人代代相传的光荣使命。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建设等重大部署的开展和“一优两高”重大战略的实施,深化主责主业,着力推动科技引领找矿、服务拓展领域、专业优化成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推动地勘工作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青海做出新的贡献,为新时代地质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续写新篇章。(供稿:杨鸿鹏)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拼音 | 在线五笔 | 汉语拼音 | 繁體中文 | English
主办: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党群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青ICP备05000607号-1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392号